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中电科光电公司顺利承办第三届“计算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

来源:信息发布     作者:党群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9日     浏览次数:         

  11月16日至17日,由中电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三届“计算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公司召开。本次会议由中电科光电承办,吸引了全国各地1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逾300人参加。

  “计算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邵晓鹏教授的倡议下,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本次是第三届。本次大会的研讨主题是计算成像中的基础理论和计算成像技术应用与拓展。会议邀请了国内计算成像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深入探讨计算成像领域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相关领域人员提供近距离学术交流,拓宽研究视野,促进计算成像技术等相关学科共同发展,提高计算成像研究方向的教学科研水平及计算成像研究在光电成像技术领域的影响力。

  大会开幕式由中电科光电副总经理姜东升主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总师张锋、中电科光电总经理何文忠先后为大会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张锋总师表示,此次会议将在前两届会议成功召开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计算成像技术的发展与挑战,面向新兴技术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助力构建新时代产学研协同发展新转变。何文忠总经理随后指出,希望此次大会能够为各参会代表提供研究交流合作的平台,会议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主题,成像相关各领域专家能够为计算成像技术未来发展集思广益,共同推动此新兴技术向极限挑战。

  会场内座无虚席,在随后的交流研讨中,与会专家相继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参会人员热情高涨。

  邵晓鹏教授以《极简光学计算成像初探》为题,将全局性优化思想引入到光电成像系统设计过程,克服了传统光学设计和图像复原算法设计过程相互独立的问题,基于该思想提出了光学系统极简化设计,其优势在于利用简单光学结构能获取与复杂结构相媲美的图像,从而达到精简光学结构、增加光学透过率、降低装调难度、降低系统成本的目的;在对大口径光电成像系统的分析中,提出传统光学系统在做大口径时,由于加工工艺的限制所导致的面型精度下降、传递函数与图像质量下降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计算成像新模型构想。邵晓鹏教授指出,无论是光学系统的极简化设计或是超大口径望远镜(超高分辨率)的设计,建立新的成像理论极其重要,新理论的核心问题应是光场恢复。

  中电科光电喻松林研究员以《计算成像:光电探测成像器件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心,从光电探测成像器件的本质出发,根据计算成像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满足计算成像的需求,对光电探测成像器件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讨论。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李道京研究员以《光学合成孔径与激光SAR和激光稀疏成像》为题进行报告,介绍了基于衍射光学系统开展的SAR研究工作,探讨了稀疏采样激光成像问题,并对轻量化膜基衍射光学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报告内容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多位专家进行提问并与李道京研究员作了现场讨论。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姚保利研究员以《基于光场调控的计算显微成像》为题,以光场的振幅、相位和偏振态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基于结构光照明的超分辨与三维显微成像和基于贝塞尔双光子扫描实时立体显微成像的研究进展。报告最后姚保利研究员对空间光场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对其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韩申生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GISC显微成像:基于高维空间信息辅助的超分辨成像技术》。报告总结了突破阿贝衍射极限的多种方法,提出基于强度关联和目标场景稀疏先验约束的单次曝光光谱成像技术(GISC相机)可以在只需一次曝光的情况下同时获取目标场景每个像素的偏振和光谱分布,为利用目标场景波长和偏振维自由度信息实现突破传统衍射极限的超分辨光学成像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并介绍了上海光机所和合作研究单位在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华侨大学蒲继雄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光场经过随机介质的调控与成像》。报告介绍了波前整形技术,通过对激光光束的波前调控,获得最佳的相位分布,使激光经过随机散射介质之后能实现聚焦,并能实现通过散射介质之后的成像。此外,还介绍了蒲继雄教授课题组最近的研究成果,包括用波前调控技术对经过散射场之后的光场调控,互相关技术实现经过散射介质的成像,以及经过多模光纤或多芯光纤之后的聚焦、偏振调控、成像等。

  在为期两天的专题研讨会上,另有24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参会代表们还就计算成像技术与应用的新模型、新机遇、新挑战、新融合等相关问题深入地交换了看法。参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在计算成像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研讨会议必将对该领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讨会最后评审出最佳论文奖和最佳报告奖,邵晓鹏教授、喻松林研究员、李道京研究员分别为获奖者颁奖。

打印  |  关闭